一曲鄉村振興的時代贊歌——紀錄電影《大歌》首映式側記
王錦慧
禾晾林立,屋舍儼然,花橋飛架,鼓樓參天,小溪潺潺……藏在云天里的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始建于宋代,至今仍保存和延續著上千年的侗族傳統生產生活習俗,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發源地之一,被稱為“侗族文化的活化石”。
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
4月28日,由騰訊臻益(北京)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和焦波光影(北京)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記錄電影《大歌》,首映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行。社會各界300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電影《大歌》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以黃崗村為樣本,真實記錄了中國鄉村的歷史性變遷。此次作為總導演的焦波率《大歌》攝制組于2019年11月進駐黃崗村,2021年5月拍攝結束,歷時一年半之久。
影片采用了雙線敘事結構。一條線以駐村干部祝顯興的視角,講述黃崗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充分利用保護完好的村寨傳統建筑風貌、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等資源,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另一條線則以黃崗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傳承人吳成龍的視角,展現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堅守。兩條線交叉并行,真實紀錄了黃崗村踏歌而行,將“原生態”嵌入“新時尚”的美好圖景。
電影《大歌》是一首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一首脫貧攻堅的奮斗之歌,一首鄉村振興的時代贊歌!
紀錄電影《大歌》首映式現場
首映式上,國家廣電總局廣播影視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所所長趙捷、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著名文藝評論家楊浪、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汪向東等各界專家學者,就《大歌》對鄉村振興的精彩呈現給予了高度評價。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表示:焦波用十幾年拍攝了10多部影片,每一部影片都是用生命鐫刻出來的。所以,他的電影承載著中國農村最真實的影像。等20年、30年后,如果你想了解中國曾經是什么樣,想了解中國農村曾經是什么樣,那就看焦波的電影,他把鄉村和鄉村里的人的靈魂、精神、習性、民俗都拍攝出來了,沒有比這個更能顯示紀錄電影最珍貴的價值。魯迅先生曾說 “噴泉里噴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苯共ㄒ恢北3种鴮χ袊r村最忠實、最真摯、最樸實的情感。
張同道介紹,紀錄電影是一種力量。那是一種什么力量?那是真實的力量。在中國農村、中國城市、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變革中,紀錄片不能缺席,它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紀錄,還在于把這些紀錄片當做推動社會變革的一種力量。
首映式上,影片中的主人公黃崗村侗族大歌傳承人吳成龍和第一個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女大學生汪永艷,登臺演唱了侗族大歌《天星明月》:“星月璀璨照大地,江水河水永世相存。心心相印常相隨,同船共渡天門。愿為畫眉同林魚共灘,愿做天鵝展翅飛翔。不怕雷雨雪霜打,花開紅艷四季春?!?/p>
總導演焦波動情地說:“我今天又特意穿上了西服,有生以來我穿了三次西服:第一次是1998年12月1日,我的《俺爹俺娘》攝影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俺爹俺娘為影展剪彩,我第一次穿西服;第二次穿西服是2021年10月27日,我的中國天津灣影像大集開幕,全村上千人拉著千尺紅綢剪彩,我穿了一件紫紅色西服和鄉親們一起剪彩;今天紀錄電影《大歌》在京舉辦首映式,我再次穿上兩年前穿過的這件西服。鄉村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俺爹娘的爹娘?!?/p>
2013年上映的《鄉村里的中國》是焦波的第一部紀錄片,斬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等20多個獎項。從那以后,焦波開始把鏡頭對準鄉村,在土地里種植故事,成為一名地道的“農夫導演”。
2016年冬天,焦波率攝制團隊來到貴州省石朝鄉大漆村拍攝《出山記》。大漆村是當地人口最多的仡佬族極貧村。那里惡劣的自然環境讓人望而卻步:云霧繚繞,險峰林立,村莊孤懸山頂,山路斷崖環生……大漆村的39個村民小組散落在峰巒峭壁間,焦波和攝制團隊駐扎在這里,進行了為期300多天的拍攝。直到2017年底,他們共錄制了近2000個小時的視頻素材,完成了中國首部反映鄉村易地扶貧搬遷的紀錄片。還有歷時10個月拍攝的電影《老窩》,為中國脫貧攻堅偉大歷程留下了一段原生態的、活生生的歷史紀錄。
《淘寶村》《大眾村》《種瓜記》《進城記》《大歌》……焦波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十年拍了十部鄉村題材的紀錄片。這些凝固的影像,定會因歲月的流逝而彌加珍貴。
?。ㄗ髡咴巍饵h建》雜志社三編室主任,著有《傾聽大地的呢喃》作品集)